結合隨機性的創作
「里希特的創作不僅期許偶然性發效,更進而去尋找偶然的機遇,將顏料重複擊碎、拖劃後再層層疊加、濕潤,來製造多重效果。」—彼得•施傑達爾
僅管里希特從未放棄具象創作,他在1970年代開始研究色彩抽象,這一模式在其藝術生涯中不斷得到發展,而他用手勢進行塗抹的方式也因此在1980年代末被橡皮刮板和畫鏟所取代,並在1990年代繼而被刮刀所取代。里希特在他的抽象作品中運用了目的性與偶然性之相對概念,讓偶然性成為為繪畫最終定調的作用。確實,里希特「尋找偶然」在某種程度上讓人想起傑克遜•波洛克在作品中「滴濺顏料,與偶然性合作並監控其結果」i 。
為此,里希特將沾滿油彩的橡皮刮板從畫布表面划過,留下一層層薄薄的不斷疊加的顏料。這一方式形成了厚厚的覆蓋,使顏料在畫布表面形成斑塊狀。藝術家兼評論家羅伯特•斯托將這種圖像結構描述為「地質式」 ii。藝術家無法控制使用橡皮刮板畫出的結果,因而讓他「擺脫了有意識的設計或構圖的必要性,允許意料之外的結果發生,超越了他自己的所能預見的期望」ii。里希特在與Sabine Schütz的採訪中談到,自己於創作中的「隨機性、偶然性、突如其來的靈感,以及破壞」之發展過程,使他能夠「最後創造出自己從未想像過的圖像」iii。
「我期待最終出來的圖像是我未曾計畫的。使用隨機的選擇、偶然性、靈感和破壞;這一方法,可以創造出某種特定的效果,但它無法創造出一種事先預設的圖像...我只是想要產出比我自己能夠想出來的更有趣的東西。」—格哈特‧里希特
迷人的色彩宇宙
《抽象畫682-4號》卻有著充滿戲劇性的線條,爆發性的紅色、明亮的綠色以及較深的藍色和灰色,以驚人的五彩斑斕和強烈的深度創造出極為迷人的圖像。熱烈的紅色將觀者帶入一個閃閃發光的色彩宇宙之中。里希特用對比色來造出紅色前景、透出藍色與灰色的視覺幻象。
這與波洛克的作品有著相似性,尤其是他的《匯聚》(1952年),畫中滴落的明亮橘色、黃色和白色油彩躍出畫面,奔向觀者,與棲身畫布深處之中的黑色形成對比。約瑟夫•亞伯斯也曾在其色彩理論中探索過這種空間效果,比如《深紅色、暗灰色背景前的橘色、粉色》(1947年)同時對透明的錯覺和深度的感知進行了觀察。上色的先後排序並不一定會體現在哪些層次出現在圖像平面的背景或前景中。如胡伯圖斯•布廷所說,「錯覺的圖像空間之產生是為了創造相互矛盾的體驗」[ii]。這一論點證明了這些動人的抽象作品「任憑自己的意志而形成,自己走向其創造者,而非被創造出來」i。
藏家之選
里希特是世界上最受追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不斷刷新拍賣紀錄,而《抽象畫599號》(1986年)--他最早的橡皮刮板作品之一,在2015年以4,630萬的價格售出,成為了售價最高的在世歐洲藝術家之繪畫作品。里希特舉辦過多個重要的回顧展,包括在多倫多安大略美術館舉辦的首個北美回顧展,以及1988年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回顧展。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於2001年舉辦了他的回顧展《繪畫四十年》,而2020年3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布魯爾大樓舉辦了里希特的個展《終究是繪畫》,證明了他在當代藝術中歷久不衰的成就和影響力。
i 彼得·施傑達爾,《格哈特‧里希特的黑暗真相》,《紐約客》,2020年3月16日,載自網路。
ii 胡伯圖斯·布廷、斯蒂芬·格鲁勒及托馬斯·奥爾布里希特編輯,《格哈特‧里希特:版畫1965-2013:作品全集》,奧斯特菲爾德爾恩,2014年,第44頁。
iii 格哈特‧里希特引述於格哈特‧里希特和Sabine Schütz,《格哈特‧里希特(採訪)》,《當代藝術期刊》,紐約,1990年秋冬,第35頁,載自特馬爾‧埃爾加,《作品全集,第4卷:1988-1994》,奧斯特菲爾德爾恩,2015年,第22頁。